翻开德国一些知名公司的历史资料,人们不难发现,像西门子、大众、克虏伯、拜耳等世界一流的大公司,几乎家家都有一部神奇的发迹史。然而,在它们骄人的历史中也掩藏着极不光彩的血泪斑斑的章节。这些公司在希特勒统治时期几乎都曾使用过被纳粹军队抓来的所谓“强制劳动者”,从这些人奴隶般的无偿劳动中榨取血汗,积累财富。这段历史几乎被人忘记。
然而,历史是不能忘记的,也是任何人不能抹杀的。那些纳粹时代的受害者,那些历尽屈辱和折磨的幸存者要求伸张历史正义,给他们必要的赔偿。这就是近几个月来交替在美国和德国举行的关于纳粹时期“强制劳动者”赔偿问题谈判的主要议题。迄今谈判已经进行了6轮,但仍没有达成最后协议。
弹指一挥间,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。战败的德国已经又完全恢复了主权,实现了统一。战后遗留下的所谓“德国问题”大部分都画上了句号。但是,赔偿“强制劳动者”这笔涉及众多人命运的旧账尚未清算。在冷战时代美苏对峙的情况下,这一历史问题被搁置了起来。现在,这笔旧账是到了必须清算的时候了。
据《明镜》周刊透露的资料,德国在纳粹统治时期大约有2000多家公司企业使用过“强制劳动者”,他们的总人数约有64万,其中大部分是从欧洲纳粹占领区抓来的犹太人、吉普赛人、东欧人。看过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影片《辛德勒名单》的人,恐怕都会对纳粹德国受害者的悲惨境地留下难忘的印象。
为什么有关索赔的谈判进展如此缓慢?简而言之,围绕一个“钱”字,谈判各方立场相差太远。代表受害者利益的律师提出,德国经济界应该付出100亿到150亿马克,而德国经济界的代表在第6轮谈判中只答应最多付出80亿马克的赔偿,而其中还包括联邦政府承诺的30亿马克的资助。企业界拿出的50亿马克,其中还有20亿马克要通过政府减免企业税收的办法被抵消。实际上,德国企业只需付出30亿马克。德国犹太人协会的代表曾气愤地说,德国经济界提出的赔偿额简直“小气得可笑”。德国新闻媒介的大部分评论也指出,德国面对的赔偿“强制劳动者”问题,不仅仅是一个钱的问题,而且是一个政治态度问题,德国企业应当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道义和历史责任。
最近在波恩结束的第6轮赔偿问题谈判尽管仍没有取得突破,但各方代表表示有信心最终找到妥协的途径。专家们估计,双方经过讨价还价,可能最后在100亿马克的赔偿额上达成妥协。实际上谈判拖得越长,对各方越不利。目前幸存的受害者平均年龄在80岁左右,已经没有多少能够等待的时间了。如果在此问题上迟迟不做让步,德国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也会受损。美国的律师已经扬言,如果德国企业不改变立场,他们可以通过法律和新闻媒介等手段揭露它们的过去,并且,还可以通过抵制产品的办法迫使它们妥协。下一轮谈判定于12月8日在华盛顿举行,人们估计到那时可能会产生各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。